1950年,溥仪听到新中国出兵抗美援朝后,撕开棉衣取出了乾隆印章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0:33    点击次数:151

从古到今,最后一任皇帝的下场往往都很惨。不过,要是说起清朝那位开国皇帝溥仪,他的运气可真是太好了。他碰到了一个特别大度的重要人物,最后才能有个好结果。

那辈人的厉害之处,就是把一个被视为“无家无国”的“战犯”,真真切切地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。新中国在抗美援朝那会儿,溥仪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处境。他瞧着老百姓在新中国成立后过上了安稳日子,心里头也豁然开朗,放下了那些固执的念头,打算好好重新做人。为了支持志愿军,溥仪还把他从紫禁城里带出来的那些宝贝,全都献给了国家,其中最值钱的宝贝就是那乾隆的印章。说起来,当年新中国是怎么让溥仪改过自新的?溥仪又是怎么从战犯的思想里走出来,变成新中国的一个普通公民的呢?

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,他的人生真是大起大落。3岁那年,他就坐上了龙椅,可6岁就被迫离开了皇位。他心心念念的大清江山,后来只剩下了紫禁城这一小块地方。到了12岁,张勋想让他复位,结果他皇位还没坐稳,就又被赶了下来。之后,他连紫禁城这个“家”都被剥夺了,真是无处可去。

可他心里头那个当皇帝的念头,一直就没断过。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,他居然跟日本扯上了关系,还悄悄地跑到日本去了。结果呢,他心心念念的那个“大清国”,在日本人的手里变成了“满洲国”,而他这个所谓的“皇帝”,其实就是个空壳子,啥实权都没有,大权都握在关东军手里头。

在东北当了14年“假皇上”的溥仪,1945年8月被苏联红军给抓了,然后就被他们带到了苏联。

在苏联那会儿,溥仪虽然成了俘虏,但苏联人念在他以前的身份上,对他还算可以。他没像关东军那样,天天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里砍木头,反而是在监狱里过得挺滋润。每天吃的喝的都不错,还有以前的大臣们尽心尽力地照顾他。这样的舒服日子,溥仪在苏联一过就是五年。

溥仪心里明白自己在中国干的那些坏事。想当年,他逃出紫禁城还有那个“伪满洲国”时,身边可带着不少好东西呢。为了能在苏联留下来,他毫不犹豫地把那两箱宝贝拿去送人、打点关系。他甚至求着身边的苏联翻译官,想让翻译官跟斯大林说说,让他一直留在苏联。翻译官挺纳闷,就问他为啥这么想。溥仪就说:

“我让东北的老百姓做了14年的奴隶,干了好多伤天害理的事儿,我还能是个好人吗?”

说实话,溥仪对自己干的坏事心里还是有数的。虽然在东北那十四年,关东军是主导,但去东北这事儿,可是溥仪自己拍的板。那时候,关东军的文件上,溥仪的大名可没少签。他帮着关东军使劲儿搜刮东北的粮食,还害得100万东北老百姓累得要命,最后丢了性命。这些事儿,让东北人民对溥仪恨得牙痒痒。

可是啊,溥仪心心念念的愿望最终还是没能实现。到了1950年8月,负责照看他的那个苏联军官对溥仪说:“你马上就要回到自己的国家了。”

苏联人的话把溥仪吓得不轻,连带着那些在东北跟着溥仪横行霸道的“伪满洲国”军官们也吓得魂飞魄散。没过多久,苏联就按照之前签的引渡协议,把溥仪这批战犯头头给送到了长春。

1950年8月4号那天,溥仪他们一行人到了沈阳。接待他们的屋子里,桌子上摆满了糕点、水果,还有热乎乎的茶水。但溥仪心里明白,自己犯下的错太大了,这顿饭可能就是他的“最后一餐”。他也没多想,随手拿起个苹果就咬了一口,然后默默地等着,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。

没多久,溥仪就意识到自己没被杀掉,反倒是被带到了辽宁抚顺的东北战犯管理所,还给了他一个“981”的编号。打那以后,溥仪就不再是什么皇帝了,成了大伙儿口中的“981号”。紧接着,他就要开始长达十年的战犯生活了。

溥仪头一回踏进抚顺战犯管理所,那身娇肉贵的老习惯还是一点没变。一大早,他的贴身太监和跟班就把牙膏给他挤好了。接着,还有专人围着他转,帮他穿衣服、套鞋子,给他打饭端菜,一口一个“皇上”地叫着。

所以,战犯管理所的负责人孙明斋觉得,不能再这么由着溥仪了。他决定把溥仪换到别的监狱去,得让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,独立生活。

溥仪这皇帝啊,四十多岁都没自个儿过过日子。像咱们平常叠个被子、铺铺床、倒个洗脸水这些小事儿,对他来说,那可真是比登天还难。

刚换到另一个监狱的头一个月,溥仪可真是出了不少洋相。早上,等别的战犯都洗完脸了,他才刚把衣裳穿上,而且扣子还扣得歪歪扭扭的。洗完脸后,他又得自己动手叠被子,等别人都吃完饭了,他才刚把被子叠好。总之呢,不管干啥事儿,他总比别人慢半拍,弄得自己挺尴尬的。

转眼间两个月就过去了,这时候溥仪总算是掌握了日常生活的窍门,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。

就在那会儿,溥仪感觉自己的生活完全翻了个样,也就短短两个月的时间。这俩月里,他发现那些以前的老臣子们,已经不再把他当皇上看了。那些大臣、子侄们,都开始直接叫他的名字,或者喊他“老溥”。做了几十年皇帝的溥仪,这还是头一回听到有人这么叫他呢。

就从那一刻起,溥仪的想法开始变了。他头一回感受到了人和人之间的那种“平等”,也真真切切体会到了老百姓平时生活里的“艰辛”。这事儿,算是溥仪开始改变的第一步。

1950年10月,新中国刚站稳脚跟没多久,就为了帮朝鲜人民军一把,决定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,跨过鸭绿江去国外打仗。咱们要跟当时最厉害的美帝国主义,来一场真刀真枪的对抗,看谁更厉害。

一开始,溥仪和溥杰对志愿军打美军这事儿心里直犯嘀咕。他俩怕志愿军斗不过美军,到时候东北就被美军给占了。在被美军占之前,溥仪心里头那个慌啊,生怕国家头一个就找上他们这些罪大恶极的战犯算账。

可溥仪的想法却落空了。那时候,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打仗,中央考虑到战犯们的安全,就把他们从抚顺转移了,免得他们被美国飞机炸到。

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捷报频传时,溥仪他们的想法也慢慢起了变化。后来听说志愿军都打到汉城了,溥仪更是纳闷,怎么才短短五十年,中国就有了这么大的改变。想当年甲午海战,清朝被打得落花流水,现在换了个领导,竟然能和强大的美国军队较上劲了。

在前线奋战的志愿军战士,让溥仪头一回心里头有了触动。他也头一回觉得,新中国跟以前那个烂透了的清王朝,还有民国,真的不是一码事。后来,溥仪还发现,自己不光性命无忧,更是头一回尝到了被尊重的滋味。

虽然战犯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有时挺严格,但他们从来不会动手打人或者骂人,对每个人都一样。

那时候,战犯管理所经常带着溥仪他们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瞧瞧新中国跟以前有啥不一样。当他们了解到溥仪在伪满洲国时候干的那些坏事,溥仪心里头那个愧疚啊,直接就在老人家面前跪下了。他头一回,真心实意地认了自己的错。

当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时,新中国的老百姓们也在尽己所能地贡献力量。听说志愿军遭到美军轰炸牺牲惨重,著名表演家常香玉和她丈夫立马组织演出,筹集资金捐了一架飞机。而另一位著名艺术家梅兰芳,在1951年6月也举办了两场义演,把所有收入都捐给了志愿军。

在全国上下都热情高涨、团结一心的时候,溥仪头一回觉得,身为中国人,他得做点什么。他心里头也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挣扎。

为了帮助志愿军去抗美援朝,溥仪心里斗争了好久,最后他一咬牙,扯开了自己的棉袄,掏出一个藏了很久的印章。

这是一枚来自乾隆皇帝那时候的印章,特别的是,它是价值连城的田黄三联章。因为这印章的材料很稀有,用完就没了,所以价格高得吓人。乾隆皇帝在世时,特别钟爱这枚印章,总是随身带着。后来,溥仪怕出啥岔子,就悄悄把它藏在了自己的棉袄里头。

战犯管理所的同志拿到溥仪的印章时,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,立马就把这事儿告诉了中央。中央一看,觉得溥仪真是变了不少,对他的改造挺满意的。但这印章太珍贵了,是咱们中华文明的宝贝,不能随便放,所以就决定把它放到博物馆里,让大家都能看看。就这么着,这枚印章一直在故宫博物馆里,被好好地保存着呢。

这事过后,溥仪变得更加主动地去改正自己,一心盼着能早点儿跟社会大家庭融到一起。

1959年12月,中央公布了头一批被特赦的战犯名字,排在最前面的,竟是当年“伪满洲国”的皇上溥仪。从那以后,他彻底扔掉了皇帝的架子,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普通老百姓。到了晚年,他还写了本《我的前半生》,用自己的真实故事记录了一辈子。那时候的他,也在用自己的特别方法,给新中国出一份力。